我們經(jīng)常說,供應鏈要么是訂單驅動(拉),要么是預測驅動(推)。其實不管是訂單驅動還是預測驅動,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來看,最終都是預測驅動,因為一個人的訂單注定是另一個人的預測。比如小姑娘在網(wǎng)上買衣服,她得給商家下訂單,是基于她預測未來會穿這衣服。不過到她的衣櫥里看看,有多少件衣服買來后就再也沒碰過?很簡單,小姑娘的預測失敗了唄。
我們之所以關注需求預測,就是因為預測是供應鏈的原始驅動力。
預測和訂單也不是說沒有區(qū)別,其實是圍繞預測風險博弈,最終由哪一方來承擔預測風險。博弈的結果是,在公司之間,預測風險由弱勢一方來承擔;在公司內部,則是由最能承擔預測風險的強勢職能承擔,表現(xiàn)在一線銷售或用戶提需求(老總做預測是表現(xiàn)形式之一)。
對于弱勢一方承擔預測風險,相信大家深有體會:當你是個大客戶時,你的胳膊粗,給供應商一個預測,供應商就開始備料、備產(chǎn)能,預測失敗的話,往往是供應商買單;當你是個小客戶時,就不得不給供應商下訂單,預測失敗的話,你的倉庫里多了一堆沒用的東西。但問題是,這種力量博弈下,弱勢一方被迫承擔預測風險,但往往因為能力更差,沒法把預測做得更好,最后造成積壓或短缺,不但害了自己,而且害了強勢的一方。
比如在有些行業(yè),作為鏈主企業(yè)的品牌商習慣性地向渠道壓貨,迫使渠道商、門店提前幾周、幾個月下訂單。渠道、門店不可能提前那么久拿到消費者的訂單,就只能做預測;但因為預測顆粒度非常小[1],渠道、門店的預測準確度也就更低,造成渠道庫存積壓,占用了渠道自己有限的資金,同時也造成庫存的呆滯,反過來影響到鏈主企業(yè)的品牌——當你發(fā)現(xiàn)你剛才吃了一塊五個月前的點心,你首先問候的是誰的至親?當然是品牌商的:你買這東西,就是沖著他們的品牌去的,你當然會把這帳算在他們的頭上。
服裝行業(yè)的訂貨會也是類似的例子。
幾年前的夏天,驕陽如火,據(jù)說是當?shù)貧v史上最熱的一天,我到浙江拜訪一個女裝品牌商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在忙著開訂貨會。訂什么時候的貨?冬天的。什么人來訂貨?幾百個經(jīng)銷商、加盟店。那都是些小公司,有的甚至是夫妻老婆店,何德何能預測到天氣最冷的那一天,女孩子們喜歡什么樣的款式、顏色?那就只能拍腦袋,預測準確度可想而知,結果是積壓與短缺并存:就如網(wǎng)上有人形容的,服裝行業(yè)三年不生產(chǎn),庫存也賣不完;但女孩子們早晨起來,發(fā)愁的第一件事還是今天穿什么衣服。
品牌商已經(jīng)拿到錢了,這些問題看似跟他們無關?其實不是:老庫存清不掉,經(jīng)銷商、門店資金短缺,就沒錢買下季的新品,品牌商的后續(xù)業(yè)務受影響;庫存也不能一直壓著啊,壓到一定地步,渠道、門店就開始“跳樓”大甩賣;而一旦頻繁地跟打折聯(lián)系在一起,品牌商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形象也就給毀了。
那該怎么辦?在品牌商處做預測,預測全國、全球的需求,預測的顆粒度大,預測的準確度更高;品牌商一般規(guī)模更大,專業(yè)度更高,有專門的人員了解市場動向、消費者嗜好、競品信息,可以把預測做得更準。品牌商做好整體預測,把好總量,生產(chǎn)出合適數(shù)量的產(chǎn)品;經(jīng)銷商、加盟店要多少,提多少就行了——他們要做預測的話,也是預測未來的一周兩周的提貨計劃,即便預測錯了,影響也有限,糾正也容易;更簡單的做法是設好訂貨點,賣掉幾個,補幾個就是,甚至不需要做預測[2]。
那為什么不這么做呢?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。渠道壓貨和訂貨會錯綜復雜,有著深刻的原因,比如產(chǎn)品的生命周期短,產(chǎn)品的供應鏈長,庫存風險高;對渠道、加盟商缺乏有效控制,不搶占渠道的倉庫、生米做成熟飯的話,又怕輸給競爭對手[3]。但這些都制造了一個共性問題,那就是在顆粒度小的地方做預測。要知道,在錯誤的地方,由錯誤的人做預測,是預測準確度不高的兩大根本原因,我們在后文還會詳細探討。
講完了公司間的博弈,我們接著講公司內部的。
在公司內部,如何預測的問題沒有解決,需求預測準確度不高,短缺和過剩的風險就高;風險太大,誰都不愿做預測,博弈的結果就是最能承擔預測風險,誰就做預測。就這樣,一線銷售、內部用戶、老總就成了需求預測者。但內部用戶和一線銷售做預測,除非是客戶定制化程度高的長尾產(chǎn)品,幾十、幾百個人每人預測整體需求的幾十、幾百分之一,就又面臨預測顆粒度太小、預測準確度太低的問題。
那為什么不在更大的顆粒度,比如公司層面做預測?
剛開始,企業(yè)一般是這么做的,但隨著業(yè)務的成長,情況越來越復雜,跨職能博弈也越來越嚴重,銷售和內部用戶對預測失敗的容忍度越來越低,而且動不動就以沒有合適的庫存(預測不準)作為沒有完成業(yè)績指標的理由,給總部和供應鏈很大的壓力;以老總為代表的總部力量就讓一線銷售“提需求”,理由也很“冠冕堂皇”,因為一線人員最接近市場、客戶需求;一線銷售做預測,提需求,每個人的顆粒度都挺小,預測準確度當然更低,但因為他們現(xiàn)在是自己做飯自己吃,不好吃也不會到老總那里去告自己。
這不,老總的耳根是清凈了很多,銷售的責任機制也更“明確”了,但預測準確度低的問題并沒有解決,最終還是得供應鏈以更多的庫存、更高的運營成本來解決。
這后面也有風險承擔“能力”問題:一線銷售的預測做砸了,她可以推到客戶和市場競爭的頭上,市場永遠在變,客戶的需求也是,而誰又能把客戶和市場競爭怎么樣呢。就這樣,一線銷售處于“最佳”的位置來承擔預測風險,一線銷售提需求也就成了普遍現(xiàn)象。
我們之所以談這些,是想表述一個基本概念:預測怎么做的問題沒解決,需求預測準確度低,預測風險就大,大家都不愿意承擔風險,需求預測就成了企業(yè)與企業(yè)、職能與職能之間博弈的一大焦點;而博弈的結果呢,一方面讓錯誤的人在做預測,一方面也助長了信息不對稱,都無助于預測準確度的改善,我們在后面還會詳細談及。
[1]顆粒度的概念會在本書中多次出現(xiàn),簡單地說,就是在什么層面做預測。比如全國的顆粒度要比省市大,產(chǎn)品線的顆粒度要比具體產(chǎn)品、具體型號大等。一般來說,顆粒度越大,需求的聚合效應越明顯,預測準確度也越高。比如預測全公司的需求,一般比幾十、幾百個一線銷售每人提需求,匯總起來的準確度要高。
[2]當然嚴格地講,設置再訂貨點時也要做預測的,不過當業(yè)務比較穩(wěn)定的時候,我們一般用過去一段時間的平均需求作為預測。
[3]渠道的資金有限,進了這家的貨就沒錢進那家的,在同質化嚴重的行業(yè)尤甚。于是,有些品牌商就習慣性地向渠道壓貨,美其名曰“占領經(jīng)銷商的倉庫”,還振振有詞,說他們也是給逼的——都說競爭會驅使企業(yè)向善,而我看到的更多是作惡,給渠道壓貨算是其一。
2025年京東物流-河北大件宅配、京東幫資源招商
1952 閱讀多多買菜:悶聲增長
1277 閱讀義烏漲完廣州漲 通達兔等快遞全年或增收數(shù)十億!
1157 閱讀單品年銷千萬,新品研發(fā)提速,國民零食如何借拼多多復興?
1023 閱讀18天抵歐!寧波舟山港迎來史上最快中歐航線
1008 閱讀歐盟《關鍵原材料法案》:全球資源戰(zhàn)略格局的重大轉變及應對策略
961 閱讀又出傷人事件!買A退B、簽收訛詐、押金不退……快遞小哥如何避坑?
896 閱讀三個月內第6次出手,京東領投具身智能公司帕西尼
895 閱讀美團閃購攜手家電品牌實現(xiàn)空調半日送裝
873 閱讀中國船舶吸并中國重工收官在即
842 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