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生鮮學院的嘉賓
貴州三才農原董事長吳培
初見貴州三才農原董事長吳培時,吳總正在銅仁市「精準扶貧」的第一線上。他將當地滯銷的水果、蔬菜,通過手中的渠道,運送到需要的地方,幫助農民獲得利益。
“農民往往不知道產品的「市場需求」,不知道每個地區(qū)每個品種的「市場承載量」,覺得什么能掙錢就種什么,種的時候也沒想到底應該怎么去賣,這是農產品頻繁出現「滯銷危機」的根本原因”。吳總如是評說中國農產品流通現狀,三才作為一家貴州的企業(yè),想為當地的農民做些事情,幫他們解決這個困難。
“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通過做配送積累下來的資源,將產品通過收購、運輸、再一級級分散出售。這個過程我們都是不賺錢的。”
利用企業(yè)資源整合促銷滯銷農產品的方法雖好,但卻是治標不治本,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產銷信息不對稱,上游產能過剩。如何解決「農產品滯銷」的難題,三才做了很多嘗試:
1.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(tǒng),利用互聯(lián)網大數據技術解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產與銷的難題。
2.通過蔬東坡生鮮配送管理軟件,統(tǒng)計已有數據,進行市場分析,確定市場需求,提前與農戶簽訂種植、養(yǎng)殖合約,實現以銷定產、有產必銷。
3.推進產地標準化,幫助農民學習科學種、養(yǎng)殖,并按照客戶要求包裝農產品,減少二次拆包分揀帶來的高損耗,同時確保農產品綠色健康,提升產品價值。
4.行業(yè)資源整合,通過和同行業(yè)的伙伴協(xié)作共贏,信息共享,擴大農產品銷路,將剩余的產品銷往各地。
無論企業(yè)規(guī)模的大小,一個相對完整的「組織結構」都是十分必要的。企業(yè)有一個完善的組織框架,就可以通過設立相應的標準來配備每個崗位上的人員,使得人盡其才。
(三才農原公司架構)
三才農原總部設在貴陽市花溪區(qū),現有在職員工近50人,下設客戶部、物流管理部、采購部、行政、財務等。各部門明確分工,實行規(guī)范化管理。
大多數的生鮮配送公司由于是家族式小團體運營,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組織架構,在公司的運營發(fā)展中,無法形成有效助力,反而成為枷鎖,使得企業(yè)無法邁出現代化。
吳總談到人才管理,講究的是以「實踐培養(yǎng)人才」。新入職的大學生,統(tǒng)一安排到食用菌基地培訓學習,通過切實參與養(yǎng)殖和種植培養(yǎng)才能為企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更貼實際的運營方案。
“我們有大學生團隊,因為公司的發(fā)展理念是「產銷結合」,我們(三才農原)在云南有四百畝的食用菌基地,是交給他們全權去負責的,我希望他們能夠從里面歷練學習出來,為公司的下一步發(fā)展做好積淀。”
(貴州三才農原"6T"管理制度)
如何「提效降損」呢?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,運用互聯(lián)網手段是十分明智的選擇。此前,盡管三才農原精挑細選聘請了20多個業(yè)務熟練的分揀工,然而當處于餐飲消費旺季,訂單增加時,依然無法按時完成任務。隨著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,再去增加人手,高額的人工成本令企業(yè)得不償失。
和蔬東坡之后,分揀工的效率得到明顯提升,現在1個人抵以前2個人,系統(tǒng)上線不到3個月,三才就實現了人員結構的優(yōu)化,挑選出最優(yōu)質的10多個分揀工,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,一年還能省「30-40萬」的人力成本。
為了在軟件服務市場上挑選出與三才業(yè)務匹配的管理軟件,三才還專門成立的項目組進行考察研究,在接觸的多家服務商中,多方比對之后敲定了與蔬東坡的合作,為什么呢?
吳總坦言:三才此前曾就軟件這塊專門做過自主研發(fā),雖然沒有成功,但卻明確了企業(yè)發(fā)展最迫切的需求在哪里,而蔬東坡解決了采購、分揀過程中大量繁復的工作,使得各部門間實現協(xié)同工作,達到了「1+1>2」的效果。
(三才農原蔬菜初步加工)
關于如何經營企業(yè),吳總反復強調了「服務」二字。吳總說:這個時代,只有做好服務,才是王道。如何做好服務呢?蔬東坡結合吳總訪談,給出三條建議:
1.將農產品從源頭開始就標準化。為物流、倉儲、配送提前打好基礎。
2.設有質量檢測中心和加工倉儲中心,保證質量,做有科學依據的放心菜。
3.打造具有專業(yè)化、現代化、標準化和一體化的綜合物流配送服務體系,實現快速完好的送達。
三才也正是這樣做的,實現了現階段的目標之后,三才計劃通過將農產品深加工,做成半成品,直接送到客戶的廚房里,讓他們的廚師可以直接拿著就做菜,不再需要其他任何的工序。端上餐桌的是餐館的招牌,后廚卻是“三才”的天下。
吳總之所以強調做好“服務”,最主要的目的是要「贏取客戶的信任」??蛻簟笁嚎睢故巧r配送企業(yè)十有八九都會面臨的窘境,少則一周兩周,多則一月兩月,以單個客戶平均每天400元的訂單量,經營百家客戶一周就壓款28萬元,加上運營成本幾近50萬,對企業(yè)資金流轉造成很大壓力。為此,吳總不惜把利潤攤薄,甚至不要利潤,就是為了打造口碑,樹立品牌。
其實,在生鮮配送行業(yè),客戶壓款一是為了結算方便,二是出于對配送商服務的不信任。故此,生鮮配送企業(yè)多從兩點攻破此局,一是「做量」,只有當企業(yè)把規(guī)模量做起來,在面對上游供應商時就有了更強的「議價權」,尤其對大宗食材的采購壓后付款也并非不可,將企業(yè)資金鏈壓力向上游轉移;二是做好「服務」打品牌,市場上手機千萬種,價格差之千里,為何只有久居高位的iPhone卻最受歡迎,這就是品牌的影響力。
生鮮亦是如此,同一地域農產品生鮮品質大同小異,那么企業(yè)加諸于生鮮之上的服務將成為打造企業(yè)的品牌的關鍵標簽,當客戶信任并習慣了你,也就贏得了在客戶面前的話語權。
(三才農原分揀現場)
傳網絡貨運“獎補”全面暫停,誰破防了?
1432 閱讀阿里技術元老“多隆”隱退,曾入選阿里合伙人
800 閱讀拼多多與順豐香港恢復合作
755 閱讀京東物流“狼族”系列亮相機器人大會
709 閱讀“兔子”啃“蓮藕”,快遞生鮮牌怎么打?
684 閱讀白犀牛聯(lián)合中力股份,開創(chuàng)智慧物流全鏈路自動化新范式
691 閱讀快遞大變革:“納稅新規(guī)”落地、社保加強征管,這次反內卷誰會被淘汰?
665 閱讀Chinagoods產業(yè)帶供應鏈出海項目在深圳啟動
587 閱讀京東物流在江蘇成立供應鏈科技公司
602 閱讀丁向明辭去上港集團副總裁等職務
606 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