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關總署統(tǒng)計分析司巡視員 張炳政演講
本文根據海關總署統(tǒng)計分析司張炳政巡視員在第八屆中國國際貨代年會講話稿整理
當今的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世界經濟復雜多變,總體處于低增長、低通脹,低利率、低收益,高債務、高杠桿的階段。伴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(fā)展,也步入了三期疊加的新常態(tài)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我國外貿也進入“三期疊加”的新階段,同樣要面對“增長速度換擋期”、“結構調整陣痛期”、“入世紅利消退期”。
01增長速度換擋期
改革開放40年來(1978-2017年),我國始終堅持貫徹對外開放政策,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發(fā)展大局,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,實現了自身經濟和外貿的快速發(fā)展。40年間,以美元計,世界貨物貿易進出口值年均增速6.9%,而我國進出口年均增速達到14.5%,明顯快于世界水平。尤其是2002-2011年間,我國進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1.8%。但是,自2012年以來,世界貿易增長速度明顯放緩,12-14年連續(xù)3年低速增長(1%、2.1%、0.3%),15、16年連續(xù)兩年下降(-12.9%、-2.9%),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。不論是世界貨物貿易,還是中國外貿,持續(xù)高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,低增速增長甚至下降與增長的交互波動,已經成為現階段外貿發(fā)展的主旋律。
經過多年的發(fā)展,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4.62萬億美元,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,占國際市場份額從不到1%提升到11.8%。自2009年以來,我國已經連續(xù)10年位居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和第二大貨物貿易進口國。2018年我國進出口貨物報關單(實際進出境)量高達6556萬份,進口報關單1694萬份,其中航空運輸占48.6%;水路運輸占29.8%;公路運輸占18.3%;鐵路運輸占2.7%。出口報關單4862萬份,其中水路運輸占64.7%;航空運輸占21.5%;公路運輸占12.7%;鐵路運輸占0.8% 。
02結構調整陣痛期
國內經濟發(fā)展進入轉型升級的結構調整期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(xù)推進,“三去一降一補”任務的落實,對整個國內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,外貿進出口也出現明顯的結構變化和調整,舊的增長動能在消退,新的增長動能尚處于培育中,陣痛也就在所難免。優(yōu)化國際市場布局、國內區(qū)域布局、商品結構、經營主體和貿易方式等結構優(yōu)化的任務更加艱巨。比如,以加工貿易為例,曾經占據我國外貿半壁江山以上,一段時期里為我國進出口的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,在承接國際產業(yè)轉移、推動我國產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方面發(fā)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。但是,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,全球制造業(yè)產業(yè)鏈加快重塑,東南亞制造業(yè)快速崛起,承接了全球和我國國內部分制造業(yè)的轉移產能,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快速發(fā)展的“潮水”退去,迎來艱難的調整期。海關數據顯示,2009-2018年間,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年均僅增長3.8%,比同期外貿整體增速低4.8個百分點,占我國外貿的比重由41.2%降至27.5%。
再比如,從企業(yè)主體看,伴隨著國內利用外資的結構調整,制造業(yè)對外資吸引力逐漸降低,外商投資企業(yè)占我國進出口的比重也出現了明顯的調整。2009-2018年間,我國外商投資企業(yè)進出口年均增速5.5%,低于總體增速3.1個百分點,占外貿總體的比重也由55.3%下滑至42.6%,與此同時,民營企業(yè)占比升至48%,占據了我國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。由此可見,我國外貿發(fā)展進入全面的結構調整陣痛期。
03入世紅利消退期
中國依靠改革開放、加入世貿組織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,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穩(wěn)步發(fā)展,成長為全球經濟和世界貿易增長的“壓艙石”。但是,近年來一些國家“逆全球化”思潮涌動,貿易保護主義抬頭,各國貿易限制措施明顯增多。世界貿易格局加速調整,以WTO主導的多邊貿易體制和貿易規(guī)則面臨著挑戰(zhàn)和重塑,區(qū)域與雙邊貿易談判影響力日益提升,發(fā)達國家積極推動制定高標準的經貿協定,如全面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(CPTPP)和歐日經濟伙伴協定(EPA),對我國經貿發(fā)展空間造成擠壓。入世紅利的消退,多邊貿易體制的弱化,都將是新時期我國外貿發(fā)展面臨的外部環(huán)境挑戰(zhàn)。我國通過大力改善營商環(huán)境、推進貿易便利化迎接挑戰(zhàn),積極推進國際貿易“單一窗口”建設,不斷壓縮通關時間,精簡進出口環(huán)節(jié)監(jiān)管證件。據世界銀行最新一期《2020年營商環(huán)境環(huán)境報告》,我跨境貿易營商環(huán)境指標在上年躍升32位的情況下,今年繼續(xù)提升9位至第56位。
當前,信息化、互聯網、區(qū)塊鏈等技術改變著世界貿易的模式,新生代消費者也正在開啟和引領著新時代。未來外貿的發(fā)展趨勢,我個人認為主要呈現以下四個方向:
01碎片化
所謂的碎片化,是指外貿訂單的“短、頻、快”,這些小單、短單在我國外貿中的占比越來越高。這種碎片化,反映了現在消費市場追求個性化的新趨勢,消費者已經變得不喜歡和別人“撞衫”,他們更追求獨特的、充滿個性的消費品,所以現在的外貿訂單越來越多的出現訂單總額小、貨期短、款式多樣化等新特點。同時,跨境電商、市場采購等新興貿易業(yè)態(tài)的蓬勃發(fā)展,也是對外貿碎片化的直接反應。海關數據顯示,2018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1347億元,增長50%,其中出口561.2億元,增長67%,進口785.8億元,增長39.8%。全國海關驗放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清單數據12.4億份,是貨物報關單數量的15.5倍。今年剛剛過去的“雙十一”期間跨境電商進口統(tǒng)一版系統(tǒng)平穩(wěn)高效運行,11月11日當天,海關系統(tǒng)處理清單3654萬票,同比增長32.6%.
02數字化
當前,以“云大物智移”(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移動互聯網)為代表的新科技浪潮襲來,不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,也改變著當前商業(yè)和貿易的模式。交易的標的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貨物,還包括知識產權、軟件等等,這些沒有實體化的交易物,或者作為產品的附加價值,或者其本身作為貿易對象,正在被廣泛的認可和接收,依托于這些數字化的對外貿易規(guī)模正在不斷擴大。這一點從服務貿易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201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、進口分別達到1.77萬億元、3.47萬億元,分別增長了14.6%和10%,連續(xù)5年保持世界第二位。與貨物貿易不同的是,我國服務貿易保持著較大的貿易逆差,其中僅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口就達到2355.2億元。
03金融化
這一特征和趨勢是伴隨著近年來國內融資市場的變化而產生的。企業(yè)融資難等問題,催生了很多貨物的金融屬性。以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銅,比如2011-12年前后,當時國內銅價已經明顯低于進口銅價,還是有企業(yè)大量買進,從傳統(tǒng)的市場價值角度來講,這是難以理解的,但是企業(yè)通過進口的銅進行抵押獲得融資,綜合算下來,企業(yè)不僅不虧,還有的賺。如果不考慮貿易的金融性,可以說就無法解釋這些現象。隨著國內期貨市場品種的日趨繁榮,交易日趨活躍,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效應會更加密切。我國大量進口的原油、大豆、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將變得撲朔迷離,很多從來不使用大豆的企業(yè)大量的進口大豆,從貨物貿易延伸出來的金融屬性,決定了這些貿易的發(fā)生和其合理性,也反映了貨物貿易的一大典型特征。
04平臺化
近年來,以服務外貿企業(yè)為主要盈利手段的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快速興起,這算是一個外貿發(fā)展的小平臺。許多外貿綜合服務企業(yè),可以幫助企業(yè)完成融資、通關、退稅、物流、保險等外貿必須環(huán)節(jié),使得企業(yè)參與外貿的門檻大大降低,大量的中小企業(yè)也可以廣泛的進入外貿競爭領域。從大的方面講,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是一個外貿發(fā)展的大平臺。倡議提出6年多來,一系列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取得重大進展,鐵路、公路、港口、航空、能源、通訊等重點通道建設全面推進,將亞洲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緊密聯系在一起,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起死回生,就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帶來的累累碩果之一。截至2018年底,中歐班列已經聯通亞歐大陸16個國家108個城市,累計開行1.3萬列,運送貨物超過110萬標箱,大大節(jié)省了沿線國家的貿易成本,提高了貿易效率。
再次感謝大會組委會的邀請,西安是六朝古都,是中國古老文明的歷史見證者,“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”,讓今天的盛會打通“海運與陸運智慧連接的最后一公里”,讓今天的期待變成成功的實踐和精彩的現實!
2019第八屆貨代年會大會合影
義烏漲完廣州漲 通達兔等快遞全年或增收數十億!
1584 閱讀又出傷人事件!買A退B、簽收訛詐、押金不退……快遞小哥如何避坑?
1323 閱讀傳網絡貨運“獎補”全面暫停,誰破防了?
1138 閱讀興滿物流華北首個樞紐落戶普洛斯?jié)蠄@區(qū),開啟零擔物流新格局
1126 閱讀2025年7月中國快遞發(fā)展指數報告
828 閱讀國家鐵路集團950億成立新藏鐵路公司
820 閱讀中國郵政開通“濟南=東京”國際貨郵航線
738 閱讀阿里技術元老“多隆”隱退,曾入選阿里合伙人
730 閱讀拼多多與順豐香港恢復合作
706 閱讀京東物流“狼族”系列亮相機器人大會
653 閱讀
登錄后才能發(fā)表評論
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