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摘自書籍,作者:劉寶紅。
經常有讀者問,哪些公司的供應鏈管理最好?這就如問哪個股票最好一樣:市面上最熱的股票八成已經不是最好,否則就沒有那么多逢高買進的悲劇了。同理,案例中讀到的那些公司,雜志上經常提起的那些公司,八成都已成為老黃歷。剝開華麗的外殼,八成是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。IBM、惠普、摩托羅拉、沃爾瑪,凡是你能經常聽到的那些名字,八成都難逃過熱的嫌疑。
經典案例注定是滯后的。沒有一個公司愿意把正在下金蛋的點子公之于眾。所以,你讀到的八成都是些5年甚至10年前的東西。如果你慕名去加入這樣的公司,你會發(fā)現,當年那些制造經典案例的人八成早已不在了。剩下的那些張揚最佳實踐的人,往往跟創(chuàng)造這些最佳實踐沒什么關系,他們充其量不過是在坐享其成,往自己臉上貼金罷了。
這就如雖說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,其實跟今天的埃及人沒有半毛錢的關系——歷經幾千年的變遷,現在的埃及人早已不是原來埃及人的后代了。你說金字塔壯觀,現在的埃及人不過是在無功受祿罷了。要說有創(chuàng)造性,那是幾千年前生活在埃及的人的創(chuàng)造性?,F在的埃及人有意見,那好,你們再創(chuàng)造出個金字塔數量級的文明來,給大家看看。
可以說,“供應鏈做得最好”的公司是個虛幻的概念。人們心理上追求的“做得最好的公司”,其實是個完美形象,就跟完人一樣,不存在。這個虛幻的形象呢,就如我們心目中的理想人生:住美國房子,請中國廚子,娶日本太太,其實是多種最佳的理想組合。我們所讀到的最佳實踐,都是特定公司在特定情況下的特定行為,其實已經是抽象處理了,不管我們愿不愿承認,是源自實踐而高于實踐。我們心目中具備所有最佳實踐的理想公司,是根本找不到的。即使有,別忘了“仆人眼里無偉人”,一旦我們進入那些所謂的“最佳公司”,熟悉后,你八成會失望,意識到什么是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。
就拿半導體芯片制造業(yè)來說,英特爾、IBM、三星、臺積電、德州儀器,這些聲名顯赫的企業(yè),再加上成為歷史的摩托羅拉(飛思卡爾)、飛利浦(恩智浦)等,我都熟悉,因為都是我曾經多年的客戶。不過,在這些名企后面,凡是你能找出的偉大,我都能找到一堆的反例。本土企業(yè)中,華為、聯(lián)想、海爾,還有各個領域的領頭羊公司,在大家心目中都是供應鏈做得很好的公司,也存在同樣的問題。我說這些,并不是想抹殺這些公司的偉大;我說這些,只是給大家更全面的了解,讓大家樹立正確的期望。
所以,當讀者要我推薦供應鏈做得最好的公司時,我思前想后,就是找不到合適的。不過,倒有些供應鏈做得很好的專家,尋找那些專家所在的公司,或許比尋找“供應鏈做得最好”的公司更靠譜。這些人就是所謂的能生金蛋的人。對職業(yè)人來說,你得加入那些能生金蛋的人所在的公司,經歷他們生“金蛋”的過程,在過程中學習。這是與那些“供應鏈做得最好的公司”不一樣的:到那些公司,系統(tǒng)、流程和組織已經成型,變化很少,你其實是看不到太多的,除非你跟當年的我一樣,有興趣找到多年前的老文檔,復盤當年的轉型過程。
舉個例子。LG電氣聘請了Tom Linton作為首席采購官,一位在IBM等多個公司歷練多年的專家。TomLinton在LG的那幾年,系統(tǒng)引入北美企業(yè)成套的采購與供應鏈管理,從組織、系統(tǒng)、流程和供應商管理方面著手,力圖系統(tǒng)提升LG的供應鏈管理水平。這是個巨變,也是學習的最好機會。如果你有幸,那幾年正好在LG做供應鏈管理,耳濡目染一定能學到不少東西。這學到的不僅僅是“是什么”,更重要的是如何來實現。俗話說,亂世出英雄。在企業(yè)里,巨變出人才。
成十年前的海爾也是。當時海爾在全面提升管理水平,請全球知名的咨詢公司來,也挖來不少外資企業(yè)的高管。這些高管和咨詢公司一道,帶來不少最佳實踐,也不時有各種各樣的培訓,讓員工的眼界大開。對于職業(yè)人來說,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黃金時期。我個人就認識好幾位海爾的員工,當時大都是初入職場,很快發(fā)展到經理、總監(jiān)層次,這幾年被深圳、杭州、蕪湖等各地企業(yè)紛紛挖走,成為獨當一面的高層管理者。如果你在山東的話,從二線到三線、四線、五線城市,你都能看到前海爾員工的足跡——他們經歷了海爾的巨變,練就一身本領,就被挖到更大的舞臺承擔更大的責任。
當一個公司名聲鵲起之時,真正實現變革的那些精英們(“能生金蛋的人”)就紛紛被別的公司挖走。剩下的往往充滿守成者。你得跟著那些精英們的步伐,在他們的新船上找個位子,成為他們的班子的一部分。雖說找到“能生金蛋的人”是一個小概率事件,但只要努力,還是有機會。多留神那些領先企業(yè),看他們的總監(jiān)級別的人都上了哪里。你可能在行業(yè)活動、展會等處遇到這些人。跟他們建立聯(lián)系,了解他們是怎么一步步走過來的,留神他們都上哪些公司了。
總的來說,大公司是培養(yǎng)人才的搖籃。而這些人才呢,很多被規(guī)模小一些的企業(yè)挖走,比如數億成十億美金規(guī)模的企業(yè)。這些企業(yè)有了一定的規(guī)模,為這些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。如果你能在一開始就跟著這樣的人的話,經歷他做的變革的全過程,不但是經歷成功,更重要的是經歷失敗,不管是對你的業(yè)務能力還是領導能力,都是不錯的鍛煉。這是在穩(wěn)定的、成熟的巨無霸們學不到,因為這些企業(yè)相對比較完善,作為后來者,你看到的只是成功的東西,經歷不到失敗。你可以照貓畫虎,在別的公司去實行這些成功的做法,但因為你的理解是靜態(tài)的,沒有經歷過從差到好的變革過程,沒有經歷過或至少看到過失敗,你成功的概率就大打折扣。最佳實踐重要的是過程,不是結果。在那些經典案例中,更多的是結果,而不是過程。
對于找到供應鏈做得好的公司,我還有個小秘密,那就是看這公司是否缺錢。公司不差錢,往往是做不好供應鏈的代名詞。有句話說,人都是屬驢的,不壓不長勁。企業(yè)也是。公司不差錢,就不會給供應鏈壓力;沒有壓力,供應鏈管理自然就做不好。我在美國讀商學院的時候,有個博士師兄做研究,發(fā)現一個制藥公司竟然從6家PC制造商買計算機,供應商太多,采購額分散,規(guī)模效益可想而知。六家供應商整合成一家后,計算機的價格降下來百分之三十幾。為什么這制藥公司的采購這么爛?很簡單,制藥公司不差錢。我的一個MBA校友去美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工作,負責給政府旗下的醫(yī)院采購,有一個產品,簡單的談判降價就砍下來百分之二十幾。水分這么多,還是同樣的原因:政府花的是納稅人的錢,不差錢,不心疼。
在不差錢的公司,你學到的八成是些不差錢的習慣。相反,有些行業(yè)苦哈哈的,過的是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,供應鏈管理反倒做得很不錯。比如那幫做代工的EMS企業(yè),利潤薄如刀刃,供應鏈稍微一眨眼,浪費掉一點庫存,這半年就算白干了。正是因為苦哈哈,反倒練就一身好本領。對于那些不差錢的公司來說,比如技術驅動的企業(yè),到這些苦哈哈的行業(yè)挖些人來,也不失一種好舉措。當然,作為一個職業(yè)人,你也不一定非要主動受苦,專找那些苦哈哈的企業(yè)。要知道,在薪酬待遇、職業(yè)發(fā)展上,那些苦哈哈的企業(yè)也挺摳。不過我能確信的是,你要盡量避免那些曾經是不差錢的主兒,現在已經快坐吃山空的二流公司。
快遞大變革:“納稅新規(guī)”落地、社保加強征管,這次反內卷誰會被淘汰?
1064 閱讀2025年京東物流貴州大件宅配、白云區(qū)資源招商
584 閱讀四川首個低空冷鏈物流項目啟建
548 閱讀京東物流2025運輸業(yè)務招標
548 閱讀運滿滿“倒貨清源”行動成效顯著:首月處理超26000個違規(guī)賬號
577 閱讀橋水基金清倉阿里、京東等中概股
557 閱讀美團閃購聯(lián)合華為共建“騎手補給站”
508 閱讀淘天集團內部更名為中國電商事業(yè)群-淘天集團
545 閱讀京東物流上半年總收入985.3億元,同比增長14.1%
480 閱讀8月19日起,餓了么將開啟“假一賠四”
464 閱讀